5月30日,迎來了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日上午,以“創新爭先 自立自強”為主題,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中,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七部門聯合評審認定的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正式公布。
經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推薦,中鐵隧道局集團打造建設的、以弘揚我國隧道科學家精神為主題的隧道博物館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隧道博物館
成為全國首批僅有的140家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之一
也是
我國隧道行業唯一獲得認定的單位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七部門聯合評審,旨在弘揚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
基地類型包括科技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科技類人物紀念館和故居、科研院所、學校、科技企業、其他等8個類別。中國科協設立專項活動工作經費,資助“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開展特色展覽和活動,適時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資源共享平臺,為各基地的協同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
一、隧道博物館概況
隧道博物館是中鐵隧道局集團建設的國內首座以隧道及地下工程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廣州南沙自貿區,場館共上下兩層,總面積約5300平方米。
分為序廳、筑基中華、天下有隧、隧而有道、道生文情、情連世界等六大區域。
二、隧道博物館定位
隧道企業的展示窗口;隧道行業的認知平臺;隧道品牌的傳播媒介;隧道文化的融入載體;隧道精神的弘揚陣地
2021年4月7日,在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會上,新老兩代隧道人共同為隧道博物館一期揭牌。
隧道博物館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由中鐵隧道局集團廣州傳媒分公司獨立設計施工,面積約1000平方米,擁有藏品上千件,是一座集中國隧道發展歷史、隧道技術發展歷程、隧道領域重大代表性工程、地質地層巖石、重大獎項、工程歷史書籍、院士手稿、珍貴證書等藏品于一體的綜合性展館。場館設施完備,符合安全保障條件。
展館內專門建設有“中國高鐵院士”王夢恕科學家精神傳承、弘揚、教育展區,讓科學家精神看得見、摸得著。展覽解說詞權威準確,有一支專業的專兼職解說員和志愿者隊伍,有專門教育經費對講解員開展業務培訓??茖W家史料真實可靠,展品、展物有嚴格的管理保護制度。
中鐵隧道局集團從全國各地收集整理藏品近千件,展館一樓展覽有代表中國隧道建設四個發展階段的重要作業工具,并等比例還原制作了隧道施工兩大核心科技——“鉆爆法”和“盾構法”的實體模型,再現了九條機械化生產線和正在建設中的“世紀工程”高原鐵路隧道縱剖面。
用直徑7米到16.28米的盾構機模型和刀盤矩陣,突出展示了中央企業在國內國際大盾構領域的行業龍頭地位,其中應用于高原鐵路建設的“雪域先鋒號”盾構模型為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西藏時參觀展出的原型。
負一樓展品以全國高鐵院士王夢恕學生時代手抄本、象征中國隧道人時代特征的生產、生活用品等珍貴藏品為重點,以流動的動態圖片形式展示了中國隧道建設者的精神風貌。
從烏茲別克斯坦“總統一號工程”的安帕鐵路卡姆奇克隧道,到以色列特拉維夫輕軌紅線工程,“一帶一路”倡議在這里得到很好詮釋,中國隧道從國內走向國際,將中央企業施工版圖拓寬到亞非歐美四大洲,以中國工程的走出去,帶動中國設備、中國物資、中國技術的走出去。
截至目前
隧道博物館
接待內外部參觀500余批次
開展各類活動10余次
參觀人數超過20000人
現代與歷史的碰撞
隧道博物館是中國隧道和企業實力的綜合展示,既有現代的客觀與嚴謹,更有歷史的傳承與厚重。
跟隨一期展館中的近千份珍貴物件史料,仿佛重回了那段如詩如歌的過往。
通過圖片、文字、雕塑、影像、實物、多媒體系統等形式,隧道博物館致力于營造沉浸式、體驗式、情景式的參觀氛圍,身臨其境感悟隧道科學家精神。
隧道
可以穿越崇山峻嶺
也可以穿越江河湖海
它連接的
不僅是我們能看到的物理距離
還包括我們看不到的
心與心、文化與文化間的交融
隧貫山河,道通天下
這是所有隧道人的夢想